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在临床之中,许多老年人的咳喘后期,如肺心病、心衰等疾病,多因气虚无法归元于肾,致元气上逆而发病。随着年龄增长,肾气渐衰,加之长期慢性疾病耗伤,肾的纳气功能减弱,气不归元则上逆于肺,出现喘促气短、动则尤甚等症;同时,肾阳不足难以温化水湿,聚湿成痰,痰浊阻肺加重咳喘,形成本虚标实之证,这在老年人慢性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疾病的进展中尤为常见。
不少喘嗽患者常自认为是肺虚兼风痰引起,实则多因气虚无法归元于肾,同时肝木挟邪作祟所致。中医理论认为,肾为先天之本,主纳气,肺主气司呼吸,二者协同维持呼吸功能。若肾气亏虚,摄纳无权,气便上逆于肺引发喘嗽;肝主疏泄,肝气郁结易化火刑金,影响肺的宣降,加重咳喘;此外,肾气虚衰不能温化水湿,聚痰上贮于肺,也是喘嗽反复的重要原因。《内经》提及 “肾为气之根”,强调了肾在呼吸中的关键地位,而肝肺协调失衡会打破气机平衡,形成本虚标实的病机。如《类证治裁》所言:“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根,肺主出气,肾主纳气,阴阳相交,呼吸乃和。” 若肾不纳气,则 “气根不固,动辄气喘”。现代生活里,长期熬夜、压力大、饮食不节等习惯,更易损耗肾气,诱发此类喘嗽。肝木乘肺之病机,亦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所云:“肝为刚脏,非柔润不能调和,若肝郁化火,反刑肺金,则咳嗽不止。” 而肾不制水、聚湿成痰,恰合《景岳全书》“肾为胃关,开窍于二阴,所以司开合也。今肾中阳气不足,则命门火衰,而阴寒独盛,故水不能化,而停聚为痰” 之论。此三者相互影响,形成 “肾虚 - 肝郁 - 痰阻” 的病理链条,致使喘嗽缠绵难愈。基于此,拟定一方:人参 15g、熟地 20g、山茱萸 12g、麦冬 12g、五味子 6g、苏子 15g、白芥子 9g、莱菔子 9g、杏仁 9g。方中人参甘温,大补元气,可直走丹田气海,生发元阳之气,为君药;熟地甘微温,补血滋阴、益精填髓,与人参配伍增强补肾填精之力,为臣药。山茱萸补肝肾、涩精气,辅助熟地固摄下元;麦冬养阴润肺,缓解肺阴不足所致的咳嗽;五味子收敛固涩、补肾宁心,与山茱萸协同增强纳气之功,三药共为臣药。苏子、白芥子、莱菔子组成三子养亲汤,降气化痰、止咳平喘;杏仁苦温降泄,降肺气、止咳平喘,四药共为佐使药,化解肺中痰浊,减轻咳喘。
全方以补肾纳气为核心,兼顾降气化痰、止咳平喘,使肾气得固、肺气得降、痰浊得化,从而缓解喘嗽症状。需注意,中医讲究辨证论治,每个人体质与病情不同,用药需根据舌象、脉象及伴随症状调整,如痰热者可加黄芩、桑白皮,血瘀者可加丹参。患者调理时应避免熬夜、保持情绪舒畅,以促进康复。此方案从肾、肝、肺三脏论治,突破了 “见喘止咳” 的局限,体现了中医整体调理的特色,临床应用中需精准辨证,方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症状。
中医调理讲究辨证论治,千人千方。文中关于元气上奔、关元不固所致咳喘的内容,仅为中医理论知识分享,此类病症多属复杂疑难,非普通方法可轻易见效。因个体体质、症状差异大,用药需精准辨证加减,故不建议自行用药。若有相关健康问题,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面诊,以免延误病情。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
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杏仁弘道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需要着重说明的是,一旦出现类似问题,千万不可自行诊断和抓药,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。写这篇文章只是为科普相关知识,让大家了解,绝非鼓励自行用药,以免造成误导
版|权|声|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